Java NIO浅析
NIO(Non-blocking I/O,在Java领域,也称为New I/O),是一种同步非阻塞的I/O模型,也是I/O多路复用的基础,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型应用服务器,成为解决高并发与大量连接、I/O处理问题的有效方式。
那么NIO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怎样与事件模型结合来解放线程、提高系统吞吐的呢?
本文会从传统的阻塞I/O和线程池模型面临的问题讲起,然后对比几种常见I/O模型,一步步分析NIO怎么利用事件模型处理I/O,解决线程池瓶颈处理海量连接,包括利用面向事件的方式编写服务端/客户端程序。最后延展到一些高级主题,如Reactor与Proactor模型的对比、Selector的唤醒、Buffer的选择等。
注:本文的代码都是伪代码,主要是为了示意,不可用于生产环境。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传统的服务器端同步阻塞I/O处理(也就是BIO,Blocking I/O)的经典编程模型: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cutors.newFixedThreadPollExecutor(100);//线程池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serverSocket.bind(8088);while(!Thread.currentThread.isInturrupted()){//主线程死循环等待新连接到来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executor.submit(new ConnectIOnHandler(socket));//为新的连接创建新的线程
}class ConnectIOnHandler extends Thread{private Socket socket;public ConnectIOnHandler(Socket socket){this.socket = socket;}public void run(){while(!Thread.currentThread.isInturrupted()&&!socket.isClosed()){死循环处理读写事件String someThing = socket.read()....//读取数据if(someThing!=null){......//处理数据socket.write()....//写数据}}}
}
这是一个经典的每连接每线程的模型,之所以使用多线程,主要原因在于socket.accept()、socket.read()、socket.write()三个主要函数都是同步阻塞的,当一个连接在处理I/O的时候,系统是阻塞的,如果是单线程的话必然就挂死在那里;但CPU是被释放出来的,开启多线程,就可以让CPU去处理更多的事情。其实这也是所有使用多线程的本质:
-
利用多核。
-
当I/O阻塞系统,但CPU空闲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线程使用CPU资源。
现在的多线程一般都使用线程池,可以让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成本相对较低。在活动连接数不是特别高(小于单机1000)的情况下,这种模型是比较不错的,可以让每一个连接专注于自己的I/O并且编程模型简单,也不用过多考虑系统的过载、限流等问题。线程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漏斗,可以缓冲一些系统处理不了的连接或请求。
不过,这个模型最本质的问题在于,严重依赖于线程。但线程是很”贵”的资源,主要表现在:
-
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成本很高,在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中,线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进程。创建和销毁都是重量级的系统函数。
-
线程本身占用较大内存,像Java的线程栈,一般至少分配512K~1M的空间,如果系统中的线程数过千,恐怕整个JVM的内存都会被吃掉一半。
-
线程的切换成本是很高的。操作系统发生线程切换的时候,需要保留线程的上下文,然后执行系统调用。如果线程数过高,可能执行线程切换的时间甚至会大于线程执行的时间,这时候带来的表现往往是系统load偏高、CPU sy使用率特别高(超过20%以上),导致系统几乎陷入不可用的状态。
-
容易造成锯齿状的系统负载。因为系统负载是用活动线程数或CPU核心数,一旦线程数量高但外部网络环境不是很稳定,就很容易造成大量请求的结果同时返回,激活大量阻塞线程从而使系统负载压力过大。
所以,当面对十万甚至百万级连接的时候,传统的BIO模型是无能为力的。随着移动端应用的兴起和各种网络游戏的盛行,百万级长连接日趋普遍,此时,必然需要一种更高效的I/O处理模型。
很多刚接触NIO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Java相对晦涩的API,比如:Channel,Selector,Socket什么的;然后就是一坨上百行的代码来演示NIO的服务端Demo……瞬间头大有没有?
我们不管这些,抛开现象看本质,先分析下NIO是怎么工作的。
常见I/O模型对比
所有的系统I/O都分为两个阶段:等待就绪和操作。举例来说,读函数,分为等待系统可读和真正的读;同理,写函数分为等待网卡可以写和真正的写。
需要说明的是等待就绪的阻塞是不使用CPU的,是在“空等”;而真正的读写操作的阻塞是使用CPU的,真正在”干活”,而且这个过程非常快,属于memory copy,带宽通常在1GB/s级别以上,可以理解为基本不耗时。
下图是几种常见I/O模型的对比:
以socket.read()为例子:
传统的BIO里面socket.read(),如果TCP RecvBuffer里没有数据,函数会一直阻塞,直到收到数据,返回读到的数据。
对于NIO,如果TCP RecvBuffer有数据,就把数据从网卡读到内存,并且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直接返回0,永远不会阻塞。
最新的AIO(Async I/O)里面会更进一步:不但等待就绪是非阻塞的,就连数据从网卡到内存的过程也是异步的。
换句话说,BIO里用户最关心“我要读”,NIO里用户最关心”我可以读了”,在AIO模型里用户更需要关注的是“读完了”。
NIO一个重要的特点是:socket主要的读、写、注册和接收函数,在等待就绪阶段都是非阻塞的,真正的I/O操作是同步阻塞的(消耗CPU但性能非常高)。
如何结合事件模型使用NIO同步非阻塞特性
回忆BIO模型,之所以需要多线程,是因为在进行I/O操作的时候,一是没有办法知道到底能不能写、能不能读,只能”傻等”,即使通过各种估算,算出来操作系统没有能力进行读写,也没法在socket.read()和socket.write()函数中返回,这两个函数无法进行有效的中断。所以除了多开线程另起炉灶,没有好的办法利用CPU。
NIO的读写函数可以立刻返回,这就给了我们不开线程利用CPU的最好机会:如果一个连接不能读写(socket.read()返回0或者socket.write()返回0),我们可以把这件事记下来,记录的方式通常是在Selector上注册标记位,然后切换到其它就绪的连接(channel)继续进行读写。
下面具体看下如何利用事件模型单线程处理所有I/O请求:
NIO的主要事件有几个:读就绪、写就绪、有新连接到来。
我们首先需要注册当这几个事件到来的时候所对应的处理器。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事件选择器:我对这个事件感兴趣。对于写操作,就是写不出去的时候对写事件感兴趣;对于读操作,就是完成连接和系统没有办法承载新读入的数据的时;对于accept,一般是服务器刚启动的时候;而对于connect,一般是connect失败需要重连或者直接异步调用connect的时候。
其次,用一个死循环选择就绪的事件,会执行系统调用(Linux 2.6之前是select、poll,2.6之后是epoll,Windows是IOCP),还会阻塞的等待新事件的到来。新事件到来的时候,会在selector上注册标记位,标示可读、可写或者有连接到来。
注意,select是阻塞的,无论是通过操作系统的通知(epoll)还是不停的轮询(select,poll),这个函数是阻塞的。所以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一个while(true)里面调用这个函数而不用担心CPU空转。
所以我们的程序大概的模样是:
interface ChannelHandler{void channelReadable(Channel channel);void channelWritable(Channel channel);}class Channel{Socket socket;Event event;//读,写或者连接}//IO线程主循环:class IoThread extends Thread{public void run(){Channel channel;while(channel=Selector.select()){//选择就绪的事件和对应的连接if(channel.event==accept){registerNewChannelHandler(channel);//如果是新连接,则注册一个新的读写处理器}if(channel.event==write){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Writable(channel);//如果可以写,则执行写事件}if(channel.event==read){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Readable(channel);//如果可以读,则执行读事件}}}Map<Channel,ChannelHandler> handlerMap;//所有channel的对应事件处理器}
这个程序很简短,也是最简单的Reactor模式:注册所有感兴趣的事件处理器,单线程轮询选择就绪事件,执行事件处理器。
优化线程模型
由上面的示例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NIO是怎么解决掉线程的瓶颈并处理海量连接的:
NIO由原来的阻塞读写(占用线程)变成了单线程轮询事件,找到可以进行读写的网络描述符进行读写。除了事件的轮询是阻塞的(没有可干的事情必须要阻塞),剩余的I/O操作都是纯CPU操作,没有必要开启多线程。
并且由于线程的节约,连接数大的时候因为线程切换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解决,进而为处理海量连接提供了可能。
单线程处理I/O的效率确实非常高,没有线程切换,只是拼命的读、写、选择事件。但现在的服务器,一般都是多核处理器,如果能够利用多核心进行I/O,无疑对效率会有更大的提高。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需要的线程,其实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事件分发器,单线程选择就绪的事件。
-
I/O处理器,包括connect、read、write等,这种纯CPU操作,一般开启CPU核心个线程就可以。
-
业务线程,在处理完I/O后,业务一般还会有自己的业务逻辑,有的还会有其他的阻塞I/O,如DB操作,RPC等。只要有阻塞,就需要单独的线程。
Java的Selector对于Linux系统来说,有一个致命限制:同一个channel的select不能被并发的调用。因此,如果有多个I/O线程,必须保证:一个socket只能属于一个IoThread,而一个IoThread可以管理多个socket。
另外连接的处理和读写的处理通常可以选择分开,这样对于海量连接的注册和读写就可以分发。虽然read()和write()是比较高效无阻塞的函数,但毕竟会占用CPU,如果面对更高的并发则无能为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NIO在服务端对于解放线程,优化I/O和处理海量连接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那么在客户端上,NIO又有什么使用场景呢?
常见的客户端BIO+连接池模型,可以建立n个连接,然后当某一个连接被I/O占用的时候,可以使用其他连接来提高性能。
但多线程的模型面临和服务端相同的问题:如果指望增加连接数来提高性能,则连接数又受制于线程数、线程很贵、无法建立很多线程,则性能遇到瓶颈。
每连接顺序请求的Redis
对于Redis来说,由于服务端是全局串行的,能够保证同一连接的所有请求与返回顺序一致。这样可以使用单线程+队列,把请求数据缓冲。然后pipeline发送,返回future,然后channel可读时,直接在队列中把future取回来,done()就可以了。
伪代码如下:
class RedisClient Implements ChannelHandler{private BlockingQueue CmdQueue;private EventLoop eventLoop;private Channel channel;class Cmd{String cmd;Future result;}public Future get(String key){Cmd cmd= new Cmd(key);queue.offer(cmd);eventLoop.submit(new Runnable(){List list = new ArrayList();queue.drainTo(list);if(channel.isWritable()){channel.writeAndFlush(list);}});
}public void ChannelReadFinish(Channel channel,Buffer Buffer){List result = handleBuffer();//处理数据//从cmdQueue取出future,并设值,future.done();
}public void ChannelWritable(Channel channel){channel.flush();
}
}
这样做,能够充分的利用pipeline来提高I/O能力,同时获取异步处理能力。
多连接短连接的HttpClient
类似于竞对抓取的项目,往往需要建立无数的HTTP短连接,然后抓取,然后销毁,当需要单机抓取上千网站线程数又受制的时候,怎么保证性能呢?
何不尝试NIO,单线程进行连接、写、读操作?如果连接、读、写操作系统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注册一个事件,等待下次循环就好了。
如何存储不同的请求/响应呢?由于http是无状态没有版本的协议,又没有办法使用队列,好像办法不多。比较笨的办法是对于不同的socket,直接存储socket的引用作为map的key。
常见的RPC框架,如Thrift,Dubbo
这种框架内部一般维护了请求的协议和请求号,可以维护一个以请求号为key,结果的result为future的map,结合NIO+长连接,获取非常不错的性能。
Proactor与Reactor
一般情况下,I/O 复用机制需要事件分发器(event dispatcher)。 事件分发器的作用,即将那些读写事件源分发给各读写事件的处理者,就像送快递的在楼下喊: 谁谁谁的快递到了, 快来拿吧!开发人员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在分发器那里注册感兴趣的事件,并提供相应的处理者(event handler),或者是回调函数;事件分发器在适当的时候,会将请求的事件分发给这些handler或者回调函数。
涉及到事件分发器的两种模式称为:Reactor和Proactor。 Reactor模式是基于同步I/O的,而Proactor模式是和异步I/O相关的。在Reactor模式中,事件分发器等待某个事件或者可应用或个操作的状态发生(比如文件描述符可读写,或者是socket可读写),事件分发器就把这个事件传给事先注册的事件处理函数或者回调函数,由后者来做实际的读写操作。
而在Proactor模式中,事件处理者(或者代由事件分发器发起)直接发起一个异步读写操作(相当于请求),而实际的工作是由操作系统来完成的。发起时,需要提供的参数包括用于存放读到数据的缓存区、读的数据大小或用于存放外发数据的缓存区,以及这个请求完后的回调函数等信息。事件分发器得知了这个请求,它默默等待这个请求的完成,然后转发完成事件给相应的事件处理者或者回调。举例来说,在Windows上事件处理者投递了一个异步IO操作(称为overlapped技术),事件分发器等IO Complete事件完成。这种异步模式的典型实现是基于操作系统底层异步API的,所以我们可称之为“系统级别”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异步,因为具体的读写是由操作系统代劳的。
举个例子,将有助于理解Reactor与Proactor二者的差异,以读操作为例(写操作类似)。
在Reactor中实现读
-
注册读就绪事件和相应的事件处理器。
-
事件分发器等待事件。
-
事件到来,激活分发器,分发器调用事件对应的处理器。
-
事件处理器完成实际的读操作,处理读到的数据,注册新的事件,然后返还控制权。
在Proactor中实现读
-
处理器发起异步读操作(注意:操作系统必须支持异步IO)。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器无视IO就绪事件,它关注的是完成事件。
-
事件分发器等待操作完成事件。
-
在分发器等待过程中,操作系统利用并行的内核线程执行实际的读操作,并将结果数据存入用户自定义缓冲区,最后通知事件分发器读操作完成。
-
事件分发器呼唤处理器。
-
事件处理器处理用户自定义缓冲区中的数据,然后启动一个新的异步操作,并将控制权返回事件分发器。
可以看出,两个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对某个I/O事件的事件通知(即告诉某个模块,这个I/O操作可以进行或已经完成)。在结构上,两者也有相同点:事件分发器负责提交IO操作(异步)、查询设备是否可操作(同步),然后当条件满足时,就回调handler;不同点在于,异步情况下(Proactor),当回调handler时,表示I/O操作已经完成;同步情况下(Reactor),回调handler时,表示I/O设备可以进行某个操作(can read 或 can write)。
下面,我们将尝试应对为Proactor和Reactor模式建立可移植框架的挑战。在改进方案中,我们将Reactor原来位于事件处理器内的Read/Write操作移至分发器(不妨将这个思路称为“模拟异步”),以此寻求将Reactor多路同步I/O转化为模拟异步I/O。以读操作为例子,改进过程如下:
-
注册读就绪事件和相应的事件处理器。并为分发器提供数据缓冲区地址,需要读取数据量等信息。
-
分发器等待事件(如在select()上等待)。
-
事件到来,激活分发器。分发器执行一个非阻塞读操作(它有完成这个操作所需的全部信息),最后调用对应处理器。
-
事件处理器处理用户自定义缓冲区的数据,注册新的事件(当然同样要给出数据缓冲区地址,需要读取的数据量等信息),最后将控制权返还分发器。
如我们所见,通过对多路I/O模式功能结构的改造,可将Reactor转化为Proactor模式。改造前后,模型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只不过参与者间对工作职责稍加调换。没有工作量的改变,自然不会造成性能的削弱。对如下各步骤的比较,可以证明工作量的恒定:
标准/典型的Reactor:
-
步骤1:等待事件到来(Reactor负责)。
-
步骤2:将读就绪事件分发给用户定义的处理器(Reactor负责)。
-
步骤3:读数据(用户处理器负责)。
-
步骤4:处理数据(用户处理器负责)。
改进实现的模拟Proactor:
-
步骤1:等待事件到来(Proactor负责)。
-
步骤2:得到读就绪事件,执行读数据(现在由Proactor负责)。
-
步骤3:将读完成事件分发给用户处理器(Proactor负责)。
-
步骤4:处理数据(用户处理器负责)。
对于不提供异步I/O API的操作系统来说,这种办法可以隐藏Socket API的交互细节,从而对外暴露一个完整的异步接口。借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构建完全可移植的,平台无关的,有通用对外接口的解决方案。
代码示例如下:
interface ChannelHandler{void channelReadComplate(Channel channel,byte[] data);void channelWritable(Channel channel);}class Channel{Socket socket;Event event;//读,写或者连接}//IO线程主循环:class IoThread extends Thread{public void run(){Channel channel;while(channel=Selector.select()){//选择就绪的事件和对应的连接if(channel.event==accept){registerNewChannelHandler(channel);//如果是新连接,则注册一个新的读写处理器Selector.interested(read);}if(channel.event==write){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Writable(channel);//如果可以写,则执行写事件}if(channel.event==read){byte[] data = channel.read();if(channel.read()==0)//没有读到数据,表示本次数据读完了{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ReadComplate(channel,data;//处理读完成事件}if(过载保护){Selector.interested(read);}}}}Map<Channel,ChannelHandler> handlerMap;//所有channel的对应事件处理器}
Selector.wakeup()
主要作用
解除阻塞在Selector.select()/select(long)上的线程,立即返回。
两次成功的select之间多次调用wakeup等价于一次调用。
如果当前没有阻塞在select上,则本次wakeup调用将作用于下一次select——“记忆”作用。
为什么要唤醒?
注册了新的channel或者事件。
channel关闭,取消注册。
优先级更高的事件触发(如定时器事件),希望及时处理。
原理
Linux上利用pipe调用创建一个管道,Windows上则是一个loopback的tcp连接。这是因为win32的管道无法加入select的fd set,将管道或者TCP连接加入select fd set。
wakeup往管道或者连接写入一个字节,阻塞的select因为有I/O事件就绪,立即返回。可见,wakeup的调用开销不可忽视。
Buffer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的一次写操作分为两步:
-
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系统空间。
-
从系统空间往网卡写。同理,读操作也分为两步:
① 将数据从网卡拷贝到系统空间;
② 将数据从系统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对于NIO来说,缓存的使用可以使用DirectByteBuffer和HeapByteBuffer。如果使用了DirectByteBuffer,一般来说可以减少一次系统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但Buffer创建和销毁的成本更高,更不宜维护,通常会用内存池来提高性能。
如果数据量比较小的中小应用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heapBuffer;反之可以用directBuffer。
使用NIO != 高性能,当连接数<1000,并发程度不高或者局域网环境下NIO并没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NIO并没有完全屏蔽平台差异,它仍然是基于各个操作系统的I/O系统实现的,差异仍然存在。使用NIO做网络编程构建事件驱动模型并不容易,陷阱重重。
推荐大家使用成熟的NIO框架,如Netty,MINA等。解决了很多NIO的陷阱,并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差异,有较好的性能和编程模型。
最后总结一下到底NIO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
事件驱动模型
-
避免多线程
-
单线程处理多任务
-
非阻塞I/O,I/O读写不再阻塞,而是返回0
-
基于block的传输,通常比基于流的传输更高效
-
更高级的IO函数,zero-copy
-
IO多路复用大大提高了Java网络应用的可伸缩性和实用性
本文抛砖引玉,诠释了一些NIO的思想和设计理念以及应用场景,这只是从冰山一角。关于NIO可以谈的技术点其实还有很多,期待未来有机会和大家继续探讨。
相关文章:

Java NIO浅析
NIO(Non-blocking I/O,在Java领域,也称为New I/O),是一种同步非阻塞的I/O模型,也是I/O多路复用的基础,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大型应用服务器,成为解决高并发与大量连接、I/O处理问题…...

数据挖掘与大数据的结合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据挖掘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以下将探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挖掘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量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同时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挖掘挑战和解决方案。 1.…...

分布式链路追踪(一)SkyWalking(2)使用
一、使用方法 1、简介 agent探针可以让我们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对Java应用上使用到的组件进行动态监控,获取运行数据发送到OAP上进行统计和存储。agent探针在Java使用中是使用Java agent技术实现。不需要更改任何代码,Java agent会通过虚拟…...

【QT入门】VS2019+QT的开发环境配置
声明:该专栏为本人学习Qt知识点时候的笔记汇总,希望能给初学的朋友们一点帮助(加油!) 往期回顾: 【QT入门】什么是qt,发展历史,特征,应用,QtCreator-CSDN博客【QT入门】Windows平台下…...

RTP 控制协议 (RTCP) 反馈用于拥塞控制
摘要 有效的 RTP 拥塞控制算法,需要比标准 RTP 控制协议(RTCP)发送方报告(SR)和接收方报告(RR)数据包提供的关于数据包丢失、定时和显式拥塞通知 (ECN) 标记的更细粒度的反馈。 本文档描述了 RTCP 反馈消息,旨在使用 RTP 对交互式实时流量启用拥塞控制…...

基于SpringBoot SSM vue办公自动化系统
基于SpringBoot SSM vue办公自动化系统 系统功能 登录 个人中心 请假信息管理 考勤信息管理 出差信息管理 行政领导管理 代办事项管理 文档管理 公告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 会议室信息管理 资产设备管理 员工信息管理 开发环境和技术 开发语言:Java 使用框架: S…...

SpingBoot集成Rabbitmq及Docker部署
文章目录 介绍RabbitMQ的特点Rabbitmq术语消息发布接收流程 Docker部署管理界面说明Overview: 这个页面显示了RabbitMQ服务器的一般信息,例如集群节点的名字、状态、运行时间等。Connections: 在这里,可以查看、管理和关闭当前所有的TCP连接。Channels: …...

子组件自定义事件$emit实现新页面弹窗关闭之后父界面刷新
文章目录 需求弹窗关闭之后父界面刷新展示最新数据 实现方案AVUE 大文本默认展开slotVUE 自定义事件实现 父界面刷新那么如何用呢? 思路核心代码1. 事件定义2. 帕斯卡命名组件且在父组件中引入以及注册3. 子组件被引用与父事件监听4.父组件回调函数 5.按钮弹窗事件 需求 弹窗…...

【框架】跨端开发框架介绍(Windows/MacOS/Linux/Andriod/iOS/H5/小程序)
1. 跨端框架介绍 跨端框架 基本信息 说明 移动端 (性能:uniapp < ReactNative < Flutter) uniapp 注:weex已经嵌入uniapp 适用范围:Andriod、iOS、H5、国产小程序、快应用 引擎: 所属公司&#x…...

亚马逊云科技 Lambda 运行selenium
有些定时任务需要使用自动化测试的工具,如果使用亚马逊云科技 Lambda来实现这个功能的话,那么就需要图形框架,而我们知道lambda其实是一个虚拟机,而且按照系统级别依赖比较困难。所以这里选择使用容器的形式进行发布。 在dockerf…...

算法——前缀和之除自身以外数组的乘积、和为K的子数组、和可被K整除的子数组、连续数组、矩阵区域和
这几道题对于我们前面讲过的一维、二维前缀和进行了运用,包含了面对特殊情况的反操作 目录 4.除自身以外数组的乘积 4.1解析 4.2题解 5.和为K的子数组 5.1解析 5.2题解 6.和可被K整除的子数组 6.1解析 6.2题解 7.连续数组 7.1题解 7.2题解 8.矩阵区域和 8.1解析 …...

Text-to-SQL 工具Vanna + MySQL本地部署 | 数据库对话机器人
今天我们来重点研究与实测一个开源的Text2SQL优化框架 – Vanna 1. Vanna 简介【Text-to-SQL 工具】 Vanna 是一个基于 MIT 许可的开源 Python RAG(检索增强生成)框架,用于 SQL 生成和相关功能。它允许用户在数据上训练一个 RAG “模型”&a…...

linux最佳入门(笔记)
1、内核的主要功能 2、常用命令 3、通配符:这个在一些启动文件中很常见 4、输入/输出重定向 意思就是将结果输出到别的地方,例如:ls标准会输出文件,默认是输出到屏幕,但是用>dir后,是将结果输出到dir文…...

加速 PyTorch 模型预测常见方法梳理
目录 1. 使用 GPU 加速 2. 批量推理 3. 使用半精度浮点数 (FP16) 4. 禁用梯度计算 5. 模型简化与量化 6. 使用 TorchScript 7. 模型并行和数据并行 结论 在使用 PyTorch 进行模型预测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加快推理速度。以下是一些加速模型预测的常用方法&…...

【STM32定时器 TIM小总结】
STM32 TIM详解 TIM介绍定时器类型基本定时器通用定时器高级定时器常用名词时序图预分频时序计数器时序图 定时器中断配置图定时器定时 代码调试 TIM介绍 定时器(Timer)是微控制器中的一个重要模块,用于生成定时和延时信号,以及处…...

RISC-V 编译环境搭建:riscv-gnu-toolchain 和 riscv-tools
RISC-V 编译环境搭建:riscv-gnu-toolchain 和 riscv-tools 编译环境搭建以及说明 操作系统:什么系统都可以 虚拟机:VMmare Workstation Pro 17.50.x (版本不限) 编译环境:Ubuntu 18.04.5 CPU:i7-8750h(虚拟机分配4核…...

一文速通ESP32(基于MicroPython)——含示例代码
ESP32 简介 ESP32-S3 是一款集成 2.4 GHz Wi-Fi 和 Bluetooth 5 (LE) 的 MCU 芯片,支持远距离模式 (Long Range)。ESP32-S3 搭载 Xtensa 32 位 LX7 双核处理器,主频高达 240 MHz,内置 512 KB SRAM (TCM),具有 45 个可编程 GPIO 管…...

记录一次业务遇到的sql问题
刚开始工作 业务能力比较薄弱 记录一下这几天遇见的一个业务问题 场景 先简单说一下场景,有一批客户(一张表),可以根据这个客户匹配出很多明细数据(另一张表),现在需要删除明细,一个…...

代码分支管理
代码分支管理规范 一、分支管理要求 分支管理 • 将代码提交到适当的分支,遵循分支管理策略。 • 随时可以切换到线上稳定版本代码,确保可以快速回滚到稳定版本。 • 同时进行多个版本的开发工作,确保分支清晰,避免混淆。提交记录的可读性 • 提交描述准确,具有可检索性,…...

uniapp sqlite时在无法读取到已准备好数据的db文件中的数据
问题 {“code”:-1404,“message”:“android.database.sqlite.SQLiteException: no such table: user (Sqlite code 1): , while compiling: select * from user, (OS error - 2: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http://ask.dcloud.net.cn/article/282”} at pages/index/index.vu…...

源码编译部署LAMP
编译部署LAMP 配置apache [rootzyq ~]#: wget https://downloads.apache.org/apr/apr-1.7.4.tar.gz --2023-12-11 14:35:57-- https://downloads.apache.org/apr/apr-1.7.4.tar.gz Resolving downloads.apache.org (downloads.apache.org)... 88.99.95.219, 135.181.214.104…...

Echo框架:高性能的Golang Web框架
Echo框架:高性能的Golang Web框架 在Golang的Web开发领域,选择一个适合的框架是构建高性能和可扩展应用程序的关键。Echo是一个备受推崇的Golang Web框架,以其简洁高效和强大功能而广受欢迎。本文将介绍Echo框架的基本特点、使用方式及其优势…...

数据结构--七大排序算法(更新ing)
下面算法编写的均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序版本 选择排序 思想: 每次遍历待排序元素的最大下标,与待排序元素中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此时需要设置一个临时变量来存放下标) 时间复杂度--O(n^2) 空间复杂度--O(1) 稳定性--不稳定 代码实…...

202203青少年软件编程(图形化) 等级考试试卷(二级)
第1题:【 单选题】 红框中加入哪个选项积木, 不能阻止气球下落? (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 第2题:【 单选题】 下图分别是两个角色的初始位置和“黑色圆形”的程序, 点击绿旗后, 角色显示为下列哪个选项?( ) A: B: C: D: 【正确答…...

【智能硬件、大模型、LLM 智能音箱】Emo:基于树莓派 4B DIY 能笑会动的桌面机器人
简介 Emo 是一款个人伴侣机器人,集时尚与创新于一身。他的诞生离不开最新的树莓派 4 技术和先进的设计。他不仅仅是一款机器人,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与其他机器人不同,他拥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能够俘获你的心灵。 硬件部分 – 树莓派 4B – 微雪 2 英寸 IPS LCD 显示屏…...

rust学习笔记(1-7)
原文 8万字带你入门Rust 1.包管理工具Cargo 新建项目 1)打开 cmd 输入命令查看 cargo 版本 cargo --version2) 使用 cargo new 项目名 在文件夹,按 shift 鼠标右键 ,打开命令行,运行如下命令,即可创建…...

vscode jupyter 如何关闭声音
网上之前搜的zen模式失败 仅仅降低sound失败 #以下是成功方式: 首先确保user和remote的声音都是0: 然后把user和remote的以下设置都设置为off就行了! 具体操作参考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54173462/how-to-turn-off-or-on-so…...

plt保存PDF矢量文件中嵌入可编辑字体(可illustrator编辑)
背景: 用默认 plt.savefig() 保存图片,图中文字是以瞄点保存,而不是以文字格式。在编辑矢量图中,无法调整文字大小和字体。 方法: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输出的图片为illustr…...

Nacos与Eureka的使用与区别
Nacos与Eureka的使用与区别 单体架构:优点缺点 分布式架构需要考虑的问题:微服务企业需求 认识SpringCloud服务的拆分与远程调用微服务调用方式 Eureka提供者和消费者架构搭建Eureka服务注册服务发现 Ribbon负载均衡饥饿加载总结 Nacos注册中心Nacos安装…...

利用express从0到1搭建后端服务
目录 步骤一:安装开发工具步骤二:安装插件步骤三:安装nodejs步骤四:搭建启动入口文件步骤五:启动服务器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重复和繁琐的事务是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提效的。但每个行业又有自己的特点&…...